內(nèi)容簡介
作者簡介
徐承烈(1730-1803),字紹家,一字悔堂,晚號清涼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筆記小說家,著有筆記體小說《聽雨軒筆記》、地方志《越中雜識》、詩文有《德輝堂集》,雜著則有《山莊叢話》、《委巷叢談》、《耄馀閑筆》、《病馀偶識》、《聽雨軒清言》等。
個人履歷
關(guān)於其生卒年,及其撰寫《越中雜識》之考證,參見陸林:《由稀見方志〈越中雜識〉作者緣起》,《文獻》,2002年第2期,第180-183頁。
附:今人歐陽健著《徐承烈評傳》
徐承烈,字紹家,一字悔堂,晚號清涼道人,浙江德清人,生于雍正八年庚戌(1730),卒年不詳。祖父號退圃,性情曠達,不以窮通生死縈其心,性尤愛菊,少時有“菊癖”之稱。徐承烈對祖父十分愛敬,在性格和學(xué)識上都深受影響,《聽雨軒筆記》中的若干故事如《桃花源》等,即得自退圃的轉(zhuǎn)述。父號心齋,有《遺集》存世。徐氏至退圃中年,家道中落,事故變遷迭起,不可復(fù)振。親戚多以訓(xùn)蒙為生,或有兼經(jīng)商者。
徐承烈出生在這樣一個日趨衰落但仍不失舊有文化傳統(tǒng)的家庭中。對青少年時代的徐承烈影響較大的,除祖父退圃外,還有他的業(yè)師沈益川。沈益川號東涯,曾任嵊縣司訓(xùn)之職,為人仁慈。徐承烈從沈益川游二十年,與其子沈瑋、沈玿兄弟交好,二人皆兄事之。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十九歲時,曾為參加院試至郡,可知其時已獲得秀才身分。院試那年,正碰上祖父謝世,遂因貧而廢學(xué),訓(xùn)童蒙于鄉(xiāng)曲,郁無所施。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與沈益川結(jié)伴遠游粵西,尋求出路,其時徐承烈年二十五歲。
徐承烈首次出游,依桂林知府商思敬為幕僚。商思敬字乾峰,宛平人,先任岳陽知府,曾為岳陽樓上層之呂仙像手書“放懷天際”匾,下層之屏門手書范仲淹《岳陽樓記》,是個文雅之士。賓主間似頗為相得。在四、五年時間里,徐承烈因公務(wù)之故,多次來往于全州、桂林一帶。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仲春,徐承烈忽生思鄉(xiāng)之念,俶裝旋里,由南雄過梅嶺,回到浙江故鄉(xiāng)。在此后的幾年中,客于紹興、嘉興一帶,大約仍以訓(xùn)蒙為生計。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56)夏,復(fù)結(jié)伴作粵游,于重九后自南安過梅嶺,由廣州至武緣,經(jīng)理武緣鹺務(wù)。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冬,徐承烈年四十六,已頭童發(fā)白矣,乃賦倦游,自嶺南歸。
徐承烈品端學(xué)邃,懷經(jīng)世之心,好談奇事,于史書方志、詩詞書畫,莫不涉獵;他的興趣極為廣泛,對于戲曲小說,尤有獨特的見解。加之性耽好古,兼喜異聞,故征途所經(jīng),每于前人陳跡,必訪遺蹤之存否,以核今昔之異同,至于佚事奇談,亦必博采遐搜記而弆之,從而積累了大量的創(chuàng)作素材。迨倦游歸來,負耒躬耕畎畝,乃杜門掃跡,坐矮窗,編削研摩,以消磨歲月,陶養(yǎng)性靈。所著詩文有《德輝堂集》,雜著則有《山莊叢話》、《委巷叢談》、《耄馀閑筆》、《病馀偶識》、《聽雨軒清言》、《聽雨軒雜記》。后者是徐承烈的小說作品集,自言是偶閱蒲柳泉《聊齋志異》,有觸于中,因以平日所目擊者撰成。書凡四卷,曰雜紀、續(xù)紀、馀記、贅記,計一百三十六篇(則)。后復(fù)以六種著作集為一書,曰《燕居瑣語》,分經(jīng)史、歷代、本朝、山水、祠墓、碑銘、古跡、鄉(xiāng)乘、詩文、書畫、額聯(lián)、古物、雜技、稗乘、異聞、雜記、自述、補遺十八門,共四十卷,《續(xù)語》十六卷。因卷帙繁多,開雕不易,先以《聽雨軒雜記》四卷付諸剞劂,馀藏于家。
在線閱讀
文件大小: 4.4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