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的偉大意義》主講:唐思鵬

學佛的人一定要對宇宙一切諸法的體相業(yè)用,有如實無誤的爾又全面的了解,然后方能無掛無礙,具備一切智智。如果學人尚有一法不明,一理未通,這樣便有一分迷事與迷理的無名存在,當然就不會獲得大自在與大解脫。學佛者若要成就一切智智,也就絕不可能爾成了一句空話。
佛典中阿賴耶識這一名詞隨處可見。但是一般初學佛法的人不知阿賴耶識是什么意義,更不了解它的偉大作用,每每把它錯誤的理解為靈魂、本體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這樣不但曲解了大法,爾且也阻礙了自己慧命的健康成長,豈不為此嘆息!
但是阿賴耶識的道理深廣微妙,不說凡夫不能通達,就是二乘亦不能通達。正如《解深密經》和《大乘阿毗達摩經》中分別所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zhí)為我?!薄坝蓴z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彼苑饘Χ巳瞬恢v極難通達的阿賴耶識,唯獨給殊勝的大乘菩薩宣講。因為二乘人不需破除法執(zhí),當然對于阿賴耶識的甚深道理也就用不著去研究通達了。但是做為學佛的大乘菩薩來講,則必須深入正確的通達甚深緣起的道理,然后方能破除法執(zhí),證得圓滿的法空眞如,爾成就一切智智。但是若欲明白甚深緣起的道理,則又必須首先弄清阿賴耶識的內涵,明白萬法不從上帝、神我、自性、無因爾生,爾是以阿賴耶識為助緣的內因緣生一切法的緣起性空理論。這様佛法才能擺脫玄學、迷信、低級庸俗的色彩,同時學佛者也才有眞正解脫成佛的可能。因之,筆者有鑒于此,特對于阿賴耶識的體相業(yè)用作一探討,筆之成文,以饗讀者。不足之處,尚希同道指正!

一、略釋阿賴耶識的名義

1.阿賴耶識的異名 ⑴阿賴耶識 ⑵阿陀那識 ⑶異熟識 ⑷根本識 ⑸一切種子識 ⑹心 ⑺所知依 ⑻藏識海 ⑼窮生死蘊 ⑽第八識
2.阿賴耶識及其異名的出處
阿賴耶識及一切種子識見于《大乘阿毗達摩經》。如云:“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阿陀那識見于《解深密經》。如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zhí)為我?!?br /> 異熟識亟根本識見于《唯識三十頌》。前者如云:“謂異熟思量,亟了別境識”。后者如云:“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
心見于《解深密經》和《厚嚴經》?!督馍蠲芙洝酚小靶?、意、識相品”一名。(心指阿賴耶識,意指末那識,識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厚嚴經》云:“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余”。
所知依見于《攝大乘論》。如云:“所知依幾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異,三學彼果斷幾智,最上乘攝是殊勝”。(所知依指阿賴耶識,所知相指遍計、依它、圓成三自性,彼入所知相指悟入相、生、勝義三無性,彼入因果指修六度,彼修差別指修道十地,三學指戒定慧,彼果斷指大涅盤,彼果智指大菩提。)
藏識海見于《楞伽經》。如云:“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做用轉,無有間斷時;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恒起諸識浪,現前做用轉”。
窮生死蘊見于化地部。如《攝大乘論》云:“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阿賴耶識)名窮生死蘊”。
3.阿賴耶識亟其異名的含義
阿賴耶識,漢譯含藏識:此識能含藏諸法的種子,一切諸法種子為其所藏,以亟第七末那識執(zhí)藏識見分為我。具此能藏、所藏、我愛執(zhí)藏三義,故名含藏識,梵語阿賴耶識。
阿陀那識,漢譯為執(zhí)持識:此識能執(zhí)持染凈諸法的種子亟諸有情的根身,故名執(zhí)持識,梵語阿陀那識。
異熟識,異熟有三義;
⑴異時爾熟,業(yè)在過去,果在現在,業(yè)在現在,果在未來,不同時間變異成熟,故名異熟。
⑵異性爾熟:業(yè)有道德輿非法道德的善惡性,爾果只有苦樂,性是無記,故名異熟。
⑶變異爾熟:前六識造善惡業(yè)熏習阿賴耶識,爾此受熏的種在阿賴耶識中變異轉化,待緣方能成熟生果,故名異熟。
阿賴耶識隨此成熟的業(yè)種作助緣,內變三界五趣的根身亟器界,酬前業(yè)力,故名異熟識。
根本識:此識由含藏前七轉識亟彼心所等各各自種,也就是含藏一切色心諸法的種子,此種遇緣又能生起一切色心諸法的現行,它是色心諸法運動轉化所依的根本,故立根本識名。
一切種子識:此識由具①名言習氣,②二取習氣,③業(yè)習氣,形成內因緣能生世間諸法;同時又寄存般若種子,能生出世凈法,故立④一切種子識名。
心:一切色心諸法的現行轉化熏習成種,存放于阿賴耶識中,是集穧義;阿賴耶識中色心諸法的自種遇緣又生起色心諸法的現行,是集起義。具集穧、集起二義,故立心名。
所知依:所知即法之別名,意謂染凈一切諸法皆依阿賴耶識爾有,故立所知依名。《阿毘達摩大乘經》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所知)等依(阿賴耶識),由此有諸趣,亟涅盤證得”即指此爾言。
藏識海;阿賴耶識如海,其所含藏的種子如海水;種子生起現行諸法,如海水生波;現行諸法又熏成種子,如海波沉降為水。如是種現熏生,無有窮極,也如大海水波轉化,無有窮極一樣,故立藏識海名。
窮生死蘊:阿賴耶識一般隨業(yè)牽引,長期流轉于六道之中,只有圣者破除了我法執(zhí)著,廣穧無漏?;郏C金剛喻定時,頓斷阿賴耶識中一切雜染法種爾轉成無垢識和大緣鏡智,此時阿賴耶識不復存在,爾生死永遠窮盡,故立窮生死蘊名。

二、阿賴耶識的性、量、境、受

1、阿賴耶識的性:??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性。《八識規(guī)矩頌》云:“性惟無覆五遍行”。所謂無覆,也就是無有遮蔽意。阿賴耶識無我法執(zhí)著,也無煩悩所知二障,自性顯露,故云:“無覆”。此識不造善惡業(yè),故不與善心所亟煩悩心所相應,性非善惡,故云:“無記”。阿賴耶識相應的心所只有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遍行心所是心識最基本的、一般的活動,故八識生起,皆各有五遍行與之相應。遍行心所不善不惡,亦屬無記。但是前六識煩悩心所與之相應時,此時與前六識相應的遍行心所則屬惡性;若前六識善心所與之相應時,此時與前六識相應的遍行心所則屬善性。由于阿賴耶識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性,當然與之相應的遍行心所亦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性所攝。以故《唯識三十頌》云:“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
2、阿賴耶識的量:? 阿賴耶識是現量所攝。識量有三:能量的識沒有執(zhí)著,不依名取相,它與所緣的境中無障隔。現照現觀,是為“現量”。思維想象其所緣境,只有影像,爾無實體,但起推度審比作用,是為“比量”。于所緣境,未得境的實貭,其所認識,顚倒錯誤,是為“非量”。阿賴耶識在緣境時,既不依名取相,又無執(zhí)著障蔽,全同前五識一樣,只有現量,爾無非量和比量。
3、阿賴耶識的境:? 阿賴耶識是性境所攝。境有三種:境為識變,由因緣生,自有體相(依俗諦說有體相),名為“性境”。思維想象,其境但有影像,爾無體相業(yè)用,是為“獨影境”。在緣境時,由于迷情沒有認清事物的實質,爾往往把此物執(zhí)為它物,如黑夜見繩為蛇,見杵為鬼,迷情挾帶本貭,故名“帶貭境”。阿賴耶識所緣諸境為種子、根身、器界,三法皆屬實物,均有體性,故是“性境”。
4、阿賴耶識的受:阿賴耶識是舍受所攝。受有三種;識緣境時,違逆不順,有逼迫感,有刺激感,使身心不適,是為“苦受”。識緣境時,隨順不逆,對身心有舒適感,快暢感,是為“樂受”。識緣境時,不順不違,身心沒有苦樂的感受,是為“舍受”。阿賴耶識只有自性分別,對境界沒有顯著靈敏的感覺,故通常是不苦不樂的“舍受”?!段ㄗR三十頌》云:“相應為舍受”既是此意。

三、阿賴耶識的依緣業(yè)用

1、阿賴耶識的依緣:??“依”既緣之別名,阿賴耶識是有為緣生法,故其所待之緣有四:
⑴因緣:主要指生起現行阿賴耶識的自種,此現行從自種生已,但同時現行識又能轉化為自種,因果同時,一颣相似相續(xù),故種與現行互為因緣?!冻晌ㄗR論》云:“謂有為法,親瓣自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雖種子與現行互為因緣,但以種子為主,故依因緣立“種子依”。
⑵ 等無間緣:等謂等同,同類引生,故名為等?,F行的阿賴耶識必依前聚自類為開導,使接著它生起的自颣識續(xù)緣一境,使前后認識相續(xù),有條不紊,是為等無間緣?!冻晌ㄗR論》云:“謂八現識亟彼心所,前聚于后,自類無間,等爾開導,令彼續(xù)生”。此緣指前念一識剛滅對接著它生起的第二念有開導用,故此緣名為“開導依”。
⑶所緣緣:上緣是認識義,下緣是條件義,一切境界既是識認識的對象,同時也是識生起的條件,故此條件為所緣緣。此緣有二:????? A親所緣緣:此是能緣識直接所變所緣的境界,此境由能緣識親變親緣: B疏所緣緣:諸識變境必須仗托本質境才能引起識生、自變所緣境相,此本質境是能緣識間接所緣的境界,不由能緣識親變親緣,故名疏所緣緣?!冻晌ㄗR論》云:“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此體有二:一親,二疏。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疏所緣緣”。阿賴耶識以種子、根身、器界為所緣境,是其所緣緣。一切有情的阿賴耶識可以互相仗對方的根身、器界為本質境、為疏所緣緣,爾別變一同時同處同一相狀的境界為各自阿賴耶識所認識的境界親所緣緣。故依所緣緣立,“境界依”。但是所緣緣是識所認識的境界,境是識的相分,離識別無有境,故唯識言:“只有內識,無諸外境”,由此“境界依”古唯識家廢爾不離主。可是識的親所緣緣是識的相分,故可不立境界依。但從疏所緣緣講,凡識生起必待疏所緣緣為本質,然后能緣的識必仗之自變與疏緣相似的親緣爾起,據此義亦可建立境界依。此中從識的廣義來講,識言總顯一切有情的八識,一切所緣的境界皆是一切有情的識親自變,故不論親緣疏緣皆是依識爾變,識不依境爾有,故不立境界依是有其一定道理的。然從每一個體人或有情內部甲乙之間所緣的境界來說,是互為本質境,互作疏所緣。為本質境的疏緣多不是此識親變親緣,爾只能為此識生起的主要力量之一,故亦可立有“相對的境界依”:
⑷增上緣:阿賴耶識除了前三緣外,其余凡能對此識的生住,或從正面、或從反面予以協(xié)助激發(fā)的,皆是其增上緣。《成唯識論》云:“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于余法,或順或違,此順違用,于四處轉,生住成得,四事別故”。增謂增添力量,上謂向上生長,阿賴耶識生起的助緣,主要是以第七末那識為其所依的根,故依增上緣中的根立“俱有依”。
2阿賴耶識的業(yè)用:《八識規(guī)矩頌》說阿賴耶識的業(yè)用有五:即“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后來先作主公”。
⑴、受熏:阿賴耶識具有堅住性、無記性、可熏性、與能熏共和合性的四個特點,故是所熏。阿賴耶識始終以無覆無記性一類相似相續(xù),無有間斷爾轉,與前七轉識有生滅間斷、不是長時相似相續(xù)者不同,故能受熏。阿賴耶識無善性亦無惡性的間雜,故善法惡法皆能熏習,故能受熏。阿賴耶識無有我法執(zhí)著,亦無煩惱所知二障,自體顯露,故能受熏。阿賴耶識與具能熏義的前七轉識亟彼心所同時同處和合無乖,故諸轉識亟彼心所的自身與其所造的善惡諸業(yè)皆能熏習在阿賴耶識得見分上。此中能熏之法如灶內柴炭生煙,是能熏法;阿賴耶識如灶上所安置的鍋,是所熏法;鍋受煙熏,便有煙墨附著其上,即是熏習所成的習氣。此中三者柴炭之煙,如轉識亟彼心所;受熏的鍋如阿賴耶識;鍋上熏習所成的煙墨如阿賴耶識受熏所成的種子。
⑵、持種;此從阿賴耶識所藏種子自性、種類以亟能持之由加以分述;阿賴耶識中種子的自性是一種能量,能量有顯能和潛能兩類。種子即是潛能,所以唯識把它稱為“功能差別”。種子有本有新熏兩類,這兩類種不是固定不變,爾是相互轉化的。因為種子遇緣就會生起現行,也就是潛能轉化為顯能。種子起現行,同時現行又熏成種子寄存在本識中,這就是顯能又轉化為潛能。如是顯能與潛能的相互轉化,唯識稱為“種現熏生”。前一階段的種子遇緣生起現行,現行又熏成種子,前一階段的種子對后熏成的來說,就稱為“本有”;后來熏成的種子對前熏成的種子來說,就稱為“新熏”。如是熏習輾轉往復無窮,爾種子的新熏與本有也相互轉化無窮,故每一種子對前為新熏,對后為本有。種子無論本有新熏,皆不離熏習,所以種子又名“習氣”。一切諸法的種子常常在阿賴耶識中與本識不即不離,和合俱轉,故此種子又名“隨眠”意思是隨逐有情,眠伏藏識。
一般說來種子的形成依唯識講必具六義:
a、種子是能量,常常在阿賴耶識中生滅轉化,運動不停,唯識稱為“剎那滅”。
b、種子遇緣生起現行是因果同時爾有,爾不是種滅方起現行,故唯識稱為“果俱有”。
c、此種子恒隨阿賴耶識流轉不失,唯識稱為“恒隨轉”。
d、種子不能孤獨生起,必須要待其它條件為緣方能生起現行,唯識稱為“待眾緣”。
e、種子中有善、惡、有漏、無漏各類的不同,但生起現行必須各從其類,互不混淆,也就是說有漏種子生有漏現行,無漏種生無漏現行,善性種生善法,煩惱性種生煩惱法,體性分明,唯識稱為“性決定”。
f、種子生現行不僅僅是各從其類,爾且是每類中的各法種子也是各自相生,毫不混淆。如心法中眼識種生眼識,耳識種生耳識;心所法中善法里無貪種生無貪,無嗔種生無嗔,無癡種生無癡;煩惱里貪種生貪,嗔種生嗔,癡種生癡,各自轉化,互相區(qū)別,唯識稱為“引自果”。阿賴耶識中所有種子必具以上六個特點,方得名為種子,故唯識稱為“種子六義”。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有哪些類別?當知有名言、二取亟業(yè)三種習氣。語言文字亟文字所詮表的緣生諸法熏成種子,此種子稱為“名言習氣”;其中前者為表義名言,后者為顯境名言,此兩類名言是生起諸法的親因緣,也就是決定一切事物生起的性質。由我法二執(zhí)所攝能所二取熏成的種子,名“二取習氣”;此習氣是形成生起世間種種有漏染污的緣力。前六識造善惡業(yè)熏習本識所成的種子,名“業(yè)習氣”;此習氣是生起三界五趣根身器界差別的緣力,也就是決定一切事物生起的形態(tài)。如是名言,二取亟業(yè)三種習氣,是阿賴耶識中種子的類別。可是除人天無性有情外,其余有情的阿賴識還寄存有或聲聞、或獨覺、或如來的無漏菩提種子,此無漏菩提種子不屬于阿賴耶識直接所藏,只能稱為“寄存”。因為諸法現行,方有對礙,爾種子與現行有異,可以相融無礙,故有“種子周遍”之說。正因為種子可以周遍無礙,因爾有漏與無漏兩類種子,便得并存于阿賴耶識之中。
阿賴耶識為什么能持種呢?主要有四種原因:
a、阿賴耶識常常一類相似相續(xù),永無間斷,能使所熏的種子常存其中,不致失壞,故能“持習氣”。
b、阿賴耶識不善不惡,性屬無記,不與善惡相違,故能“容習氣”。
c、阿賴耶識無我法執(zhí)著,體常顯露,爾無覆蔽,故能“受習氣”。
d、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常隨阿賴耶識不停地運動轉化著,習氣與本識不即不離,非一非異,故能“藏習氣”。
⑶、內變根身:一切有情的根身皆由阿賴耶識所變現。但是由于有情有胎、卵、濕、化四類,故其阿賴耶識變現根身時亦各有異。化生有情阿賴耶識變現根身不須以外緣為條件,純由阿賴耶識中地、水、火、風的四大種為因緣(根據),引業(yè)力為助緣(條件),因緣結合,便能頓現一根身相。濕生有情在變現根身時除內四大種亟引業(yè)力外,還須籍外界的濕氣為助緣,內外因緣結合,然后方能變現起受用種種苦樂果報的根身。卵生、胎生有情在變現根身時,一方面是以阿賴耶識中內四大種為因緣,引業(yè)力為助緣;爾另一方面還須以父精母血外四大的物質為條件,內外結合,方有根身生起。具體來說:投胎者阿賴耶識中的四大屬潛能,必須要借助父精母血外四大的顯能為條件來引發(fā),也就是說顯能引發(fā)潛能,反過來潛能又滋養(yǎng)顯能,潛能顯能相互吸引,融和無乖,這時投胎者的四大潛能方能轉化為現行(顯能),爾形成新的根身。正因為物質潛能與顯能的相互轉化,從爾根身的物質細胞才會有新陳代謝,爾有情的根身也才是活生生的爾不是僵死的。
然復當知;有情的根身除阿賴耶識中內四大種為親因外,還有業(yè)力作助緣。具體說來如人投胎一方面必以潤生的煩惱(貪愛)來滋養(yǎng)鼓蕩業(yè)習氣,業(yè)習氣又協(xié)助促使四大潛能生起現行;爾另一方面投胎者的父母必然要以現行人業(yè)為增上,來引發(fā)投胎者也同樣是屬于人業(yè)的習氣(種子)現行,內外相同的業(yè)力互相吸引,展轉引發(fā)增上,然后才會形成有六道輪回中屬于人形的根身生起。
人入母胎變化成形至出生階段,中間的變化發(fā)展情況一般有八種不同過程。
a、羯邏藍位(阿賴耶識中內四大種與父精母血外界四大物質融合一起,有凝結內稀相);
b、頞部曇位(胎質表里如酪);
c、閉尸位.(其質甚柔,略似肉形);
d、鍵南位(胎質堅厚堪融);
e、缽羅奢佉位(肉搏增長,肢分相現);
f、毛發(fā)爪位(毛發(fā)等生);
g、色根位(眼等根生);
h、形相位(扶根塵生,身已成形)。胎成之后,復經十日,即出母腹。
可是一切有情隨業(yè)力善惡品次的不同,爾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根身亦有差別。天、人、阿修羅三善道有情的根身,身直立行,容儀端莊。彷生、餓鬼、地獄三惡道有情的根身比較丑惡。這就是阿賴耶識內變根身的大致情景。
⑷、外變器界;阿賴耶識中物質的地、水、火、風外四大潛能是變現器界的因緣,阿賴耶識中業(yè)習氣里屬于共業(yè)部份的引業(yè)力,是變現與根身相適應的種種品類差別器界的增上緣。但是阿賴耶識在變現器界時,必然要仗與此業(yè)力所感的同類器界為本質境,為疏所緣緣,然后才能別變一與彼同時同處同一相狀的依報器界為自己根身所依住,所受用。猶如人趣有情的根身雖多,爾器界惟一。因為根身的正報是不共業(yè)所感,故彼此有別;爾器界是共業(yè)所招,故彼此相同。所以同類有情的器界好相看來是一個整體,實則各是一份,只不過彼此的器界都是由阿賴耶識所現的一個影像,無有實體,故能互融互攝,如如一體罷了。
由于一切有情的業(yè)力不同,故其所感六道中的依報器界亦有勝劣的差別。天趣器界眾寶合成,光輝燦爛,莊嚴美妙。人趣器界青山綠水,花木榮茂,晝日夜月,亦頗光明。彷生器界遠次人趣。惡鬼所居,或在深山海底,或在荒冢墳林,次于彷生。地獄有情所居,八寒八熱,刀山火海,丑惡難堪,慘不忍睹。這就是阿賴耶識變現器界的大致情景。
⑸、去后來先作主公:有情的身命是以阿賴耶識亟業(yè)力為根本,故稱此根本為“命根”。有阿賴耶識執(zhí)持根身,便是活著的有情;若阿賴耶識離身,則身無執(zhí)持,爾隨即杇壞。有情命終時轉識先離身,爾阿賴耶識最后離身,故曰“去后”。阿賴耶識離身時可象征著未來感果的好丑。如阿賴耶識離身時,冷融從上爾下,足心后冷,是下墮地獄的征兆;膝部、大腿部后冷,是下墮餓鬼趣的征兆;少腹部后冷,是下墮彷生趣的征兆。冷融從下爾上,至上腹部后冷,是生阿修羅趣的征兆;至心口部后冷,是生人趣的征兆;至頭頂后冷,是生天趣的征兆。王恩洋先生《集論》注云;“修凈行故,以善心死,善心死故,當來感得上地異熟;以上升故,阿賴耶識臨死舍身,先舍下分,隨識舍處,冷融便起,至心爾沒。不凈行者,不善心死,當墮三涂,識舍上分,至心爾沒。故現于冷融爾知其升沉,亦即知其善不善,凈非凈行?!闭前①囈R離身的眞實冩照。
阿賴耶識離身時,前六識不起現行,全由潛能住于阿賴耶識中。第七末那識恒于內執(zhí)我,與業(yè)報無直接關系,唯有阿賴耶識現行相續(xù),隨業(yè)引果,先來往生,故曰:“來先”。阿賴耶識在離身之后、未生之前的中間階段,隨業(yè)力當生某趣,如當生天趣,即現天趣身形,當生余趣,即隨類現身,即現某趣身形。此中間階段所現之身名“中有身”或“中陰身”,猶如人入夜夢中所現身形,自己能見,他人有天眼者亦能見。中有身壽量以七日為期,大善業(yè)當往招感天趣者,于初七日內即得往生;大惡業(yè)招感地獄者,亦于初七日內即得往生。因為天上(除四王天、忉利天)亟地獄趣有情往生不遇外緣,純是化生,故不同于人趣投生者。其人如胎生人趣者,若最初七日不得父母緣,當時以七日為壽期的第二中有身,若仍不得父母緣亦當再現以七日為壽期的第三或第四中有身,必須在七七四十九日內遇緣往生。中有身位有時亦隨其意識起善惡念,或善惡愿的意業(yè),爾其身形亦有先善后惡或先惡后善的改轉。一般隨善業(yè)現生善趣的中有身,其所見境有光明相,如有月之夜;隨惡業(yè)現生惡趣的中有身,其所見境陰暗無光,如無月黑夜。中有身得生趣緣時,該處有香氣,隨即引往趣入。以當生人趣的中有身言,在正遇父母緣時,心生貪欲,隨即身沒,頓入母腹。
這就是有情前生命滅引起后有生命中間階段的聯(lián)絡情景。
(以上所談阿賴耶識內變根身、外變起器界有情生命去后來先作主公的情景,主要參見于《胎中經》、《瑜伽師地論》亟《大乘阿毘達摩集論》等。)

四、 解脫成佛與阿賴耶轉識成智

《解深密經》說解脫有二:一、相解脫,二、麤重解脫。只有徹底獲得了兩種圓滿的解脫,才能成就無上大菩提。
⒈相解脫;
《攝大乘論》無著菩薩說阿賴耶識的實質如“幻、焰、夢、翳?!彼^如幻焰夢翳,也就是有爾非眞之意。因為阿賴耶識亦是緣生法,它必須具備以自種為因緣,以現行的前念開導后念為等無間緣,以種子、根身、器界為所緣緣,以第七末那識為根作增上緣,具此四緣,方成阿賴耶識。即然阿賴耶識是緣生法,當然緣生之法也就無有實體,本性是空了?!吨姓摗吩?;“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即道出了緣生法的實質。但是現在仍有一些教內學人不明阿賴耶識的實質,往往錯誤地把它執(zhí)為本體魂或靈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宇宙間哪有一法是本體、靈魂呢?無有無有,徹底無有,若執(zhí)有本體或靈魂,便是外道,于法不能了達其眞實性相,于內不能破除其我法執(zhí)著,這様的人萬劫千生不能解脫。因此,無著菩薩特在《攝大乘論》中說阿賴耶識如“幻、焰、夢、翳”,其目的就是讓眾生了解阿賴耶襫的實質,不要曲解阿賴耶識,以破除一切眾生頑固的我法執(zhí)著。
即然阿賴耶識自身是緣生不實的有為法,當然依阿賴耶識所生的一切諸法更是如幻焰夢翳的緣生法了。但是一切眾生,無始時來,迷爾不覺,不達一切皆是有為緣生之法,于內執(zhí)為自我,于外執(zhí)有實法,起顛倒見,造有漏業(yè),作繭自縛,不得解脫。佛陀為了悲憫愚迷爾不覚的眾生使其解脫,故特在《金剛經》末后作畫龍點睛地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庇^者認識義,也就是要認識包括阿賴耶識在內的一切諸法皆是眾緣和合所生,只有假相,爾無實體,從爾在內心里遠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這様才能證得“一空一切空,萬境自如如”的清凈境界,證此境界恰與《金剛經》所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的圣言相符合。到此之時,這就是《解深密經》所說的“相解脫”。相解脫者,解脫了一切法相的束縛也?!缎慕洝吩?;“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弊C此無有顛倒夢想的究竟涅盤,即是眞正“相解脫”的境界。:
⒉麤重解脫;
如上所說阿賴耶識中有二取習氣亟染污業(yè)習氣,此兩類習氣是生起六道輪回、有漏世間的勝增上緣。學佛者若要解脫成佛,只有徹底將此兩類習氣對治盡凈,才能成就圓滿的佛果。那么,如何才能對治二取習氣亟染污業(yè)習氣呢?這就必然要把凡夫有我法執(zhí)著的錯誤認識、以亟由錯誤認識支配欲行惡行的錯誤行動,轉變?yōu)闊o有我法執(zhí)著的正確認識、以亟由正確認識支配正確的行動。這様正確認識便是般若,般若熏習成種,自能對治由我法執(zhí)著熏習所成的二取習氣;同時正確的行動屬善業(yè)或浄業(yè),由凈業(yè)熏習成種,自能對治由欲行惡行熏習所成的有漏業(yè)習氣。這様不斷由凈代染,阿賴耶識中的有漏習氣自能減之又減,直至全無,爾無漏凈種自能增之又增,直至圓滿,這時便能徹底轉舍污染的阿賴耶識爾轉得清凈的無垢識和大圓鏡智,最終獲得圓滿的“麤重解脫”。麤重解脫,也就是因果解脫?!缎慕洝吩疲骸叭乐T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此處所說“麤重解脫”的實義。
如上所講両種解脫,其中相解脫主要偏重于自覺,麤重解脫主要偏重于覺他。自覺可以積慧,覺他可以積福;自覺隨順無我律,覺他隨順因果律;隨順無我律是于法不取,隨順因果律是于法不舍;不取屬眞諦,不舍屬俗諦,實證真諦是內圣,不舍俗諦是外雄;內圣是《金剛經》所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無我四相,外雄是《金剛經》所說;“修一切善法”的廣度無邊眾生;外修一切善法屬漸修,內無四相屬頓悟。以故眞正的學佛者一定是悲智等運,眞俗圓融,自覺覺他,不取不舍的頓悟漸修兩相結合。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相解脫是麤重解脫的基礎,麤重解脫是相解脫的圓滿,此兩者一因一果,緊密相聨,猶如《大阿彌陀經》所說;“先達諸法性,夢幻本來空(相解脫);次度諸眾生,遠大無窮極;如是寶剎者,有何不可成(麤重解脫)”的解脫意義一様。
⒊轉識成智;
凡夫在有漏位,識強智劣,識為心王,智為心所,以識為主,故言唯識。在無漏位,智強識劣,智為心王,識為心品,以智為主,故言唯智。阿賴耶識通過長期無漏?;鄣难?,積集無邊資糧,在圓滿時,染污有漏的阿賴耶識不復存在,爾轉為以智為主的大圓鏡智和與此相應的無垢凈識心品,故名“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大圓鏡智實證法性身,與無垢識心品結合變現佛的自受用報身,法性身與自報身結合,是為佛陀的真身,《成唯識論》云;“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凈,離諸雜染,純凈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相”。這就是對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最精確的解釋。因為大圓鏡智對一切諸境皆能如實了知其眞實性相,清凈無染,遠離分別,性屬無漏,純由根本后得二無分別智圓滿所成,又能變現身土色相。故《佛地經》說:“如來智鏡,諸處鏡識,眾相現故”?!肚f嚴論》也說:“大圓鏡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奔词谴酥兴f大圓鏡智的實義。
上文已說大圓鏡智能證佛的法性身,又能變現佛的自報身。但是法身有廣義與狹義的不同,狹義専指法性身,也就是清凈的無為法;廣義的法身不但包括清凈無為法的法性身,同時也包括佛陀受用廣大法樂的自報身以亟一切無漏有為功德在內。
《攝大乘論》說的法身有五相;?? ⑴、轉依為相;轉舍染污阿賴耶識變現有漏的異熟身,爾轉得大圓鏡智變現無漏的法身等。???? ⑵、百法所成為相;謂修六波羅蜜圓滿爾得十種自在。??⑶、無二為相;謂有無無二、有為無為無二、一相異相無二。? ⑷、常住為相;為清凈真如、無漏有為功德、利樂有情的愿業(yè)等永無有盡,顯法身常住,永不般于涅盤。? ⑸、不思議為相;謂諸佛法身,體依真如,遠離尋思,唯應信受親證,不應思議。????總之,第七末那識所轉平等性智,第六意識所轉妙觀察智,前五識所轉成所作智,阿賴耶識所轉大圓鏡智,同時與四智各各相應的二十二心品,總名大菩提,此大菩提皆是廣議的法身所攝。

五、總? 結

回顧上文,可以概見阿賴耶識在世出世間的偉大作用?!栋尺_摩大乘經》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亟涅盤證得”。世間六道輪回的形成不能離開阿賴耶識,爾出世間證得大涅盤與大菩提亦不能離開阿賴耶識。所以唯識把阿賴耶識以亟由阿賴耶識所變現的緣生染凈諸法統(tǒng)稱之為“賴耶緣起”。如果人們不能通達賴耶緣起的眞實義便是愚迷不覺的六道凡夫;若能通達賴耶緣起的眞實意義,便是大覺不迷的出世圣者。因此,《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蔽ㄐ脑煺撸簿褪钦_通達賴耶緣起的眞實義從爾在認識上遠離增益損減兩邊,使心清凈;同時又能隨順內因緣生法的出世因果規(guī)律。這様不但能夠轉變前六識為正確的認識和行動,同時也更能轉變阿賴耶識為無垢識和大圓鏡智,從爾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無漏佛果,這便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眞實含義。? 總結前面所講阿賴耶識在各方面的情景,可從以下六點加以歸納。⒈阿賴耶識是人生宇宙一切諸法運動轉化、前后相似相續(xù)的總根據地。? ⒉阿賴耶識是人生宇宙的根本,其實質是緣起性空。⒊阿賴耶識是生死輪回的主體,其實質是業(yè)果相續(xù)。?⒋阿賴耶識是有情根身的執(zhí)持者,其實質是無我無作。⒌阿賴耶識是種子的儲藏所,其實質是剎那生滅。⒍阿賴耶識是解脫成佛的有力保障,其實質是轉世成智。
摘自??? ??唐思鵬???? 講于四川省寳光僧佛學院

類似文章

發(fā)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